李书福:“汽车疯子”还是中国的“亨利-福特”
您现在的位置: 起创信息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编者按:

    3月28日,李书福签订了收购沃尔沃汽车协议之后,此次收购算是尘埃落定了,国外媒体把这个个子不高,确目透精光的中国商人,冠予了中国的“亨利.福特”的称谓。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中国民企造车第一人,120元创业起家、在冰箱行业赚到第一桶金、在海南地产热中摔过大跟头的年轻人。对于收购沃尔沃,有人形象的比喻为:“穷小子娶了大明星”。他的几次起起落落集中体现了浙商两种突出的精神气质:面对机会精明,敢为天下先;认准的事不放弃,对失败无所惧。

    吉利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大胆的决策机制和创新机制。如果没有像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和他领导下的吉利人那样的一大批中国汽车人,执着于生产经济型轿车的那种蛮劲,那么对于中国普通家庭来说,汽车消费也许会推迟十多年。

    初遇红灯:放弃冰箱生产

    吉利集团创业于1986年,从生产冰箱部件开始,经过16年的艰辛努力,现已发展成涉足汽车、高等教育、摩托车、装饰材料和旅游等领域的国家级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可以说,吉利16年的创业历程就是一部完整的创新的历程,整个过程中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也可以说,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吉利。

    1984年,年仅21岁的李书福与人合伙开了一家作坊式的小厂,替一些大冰箱厂加工小配件。当时冰箱市场的供不应求带动了制冷元件产业的发展。这个小厂从小配件一直做到一些核心部件,李书福看准了这一商机,请上海专家攻克了冰箱蒸发器的技术难关,逐渐成为浙江省首屈一指的制冷元件供应商,连上海、山东几家冰箱大厂都请他做配件。1986年,李书福逐渐向下游产业渗透,成立了北极花电冰箱厂,开始制造成品冰箱。当时由于刚经过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冰箱市场正呈饥渴状态。北极花冰箱在很多市场纷纷脱销,品牌逐渐得以建立,李书福也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

    然而,1989年,国家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制度,民营的“北极花”不在国家定点生产之列。第一次撞上“红灯”的李书福老老实实地刹了车,关掉了冰箱厂,伤心之余一头扎进深圳大学的书堆里。这是一个影响李书福一生的抉择,当时一部分同样没有拿到定点生产指标的企业坚持下来并笑到了最后,现在的科龙、美的等均属此列。李书福每每谈及此事,总是痛心不已。他意识到:国家的产业开放政策有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有些“红灯”只是暂时的,只要是顺应潮流的事业,认准了再困难也要坚持到底,“红灯”虽然不能硬闯,但缓行等待时机或绕道而行也是可以的。

    有了这次惨痛的经历,李书福在以后的创业中,无论是造摩托车还是造汽车,尽管一开始别人都觉得他不自量力异想天开,但是他再也不轻易放弃,不依不饶地往前冲,并最终都赢得了成功,而且还赢得相当漂亮。

    突发奇想: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诞生

    想常人之不敢想,做常人之不敢做,这就是李书福。

    1993年李书福去某大型国有摩托车企业参观考察,看见摩托车产销两旺的势头,就向该企业老总提出为他们做车轮钢圈配件。

对方一听,笑道:“这种高技术含量的配件岂是你们民营厂能完成的,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去!”不信邪的李书福憋着一肚子气回到公司,大胆提出要自己制造摩托车整车。周围一片反对声,连他的亲兄弟都笑他自不量力:“车祸死了人,有你好看的。搞不好千年砍柴一夜烧。”李书福决心已下,但这次他再次遭遇“红灯”——没有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到处求情均以碰壁告终。“北极花”的教训犹在眼前,吃一堑长一智,他“绕道”以数千万元的代价收购了浙江临海一家有生产权的国有邮政摩托车厂,“借船出海”。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吉利就开发出中国同行一直没有解决的摩托车覆盖件模具,并率先研制成功四冲程踏板式发动机。接着又与行业老大嘉陵强强联合,生产“嘉吉”牌摩托车,不到一年又开发出中国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很快便替代了日本和台湾的同类摩托车,不仅一直占据国内踏板车销量龙头地位,还出口美国、意大利等32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吉利摩托车产销43万辆,实现产值15亿元,吉利集团也因此赢得了“踏板摩托车王国”的美誉。李书福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的创业路子再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市场上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豪情动天:羸得一次创新的机会

    造轿车是李书福最大的梦想。多年来,他总是在琢磨: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汽车业应该有更大的文章可做,而市场上还没有老百姓买得起的小轿车。1997年,在有了装潢材料和摩托车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作为圆梦的坚强后盾之后,李书福决定杀入家用轿车领域。这在当时是一般民营企业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再次招致包括一起创业的亲兄弟在内的所有人的反对。李书福对他们说:“造汽车没有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方向盘再加一个发动机。世界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技术、买来零配件,请到人,设计出好的产品。我心已决,哪怕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要干!”

    李书福到省里找相关部门,要求生产汽车,主管官员立刻瞪大了眼睛,好像遇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疯子”。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李书福又问,如果不让搞汽车,可不可以搞汽车实验?这位官员想了很久才答道:“搞研究是可以的嘛。”得不到主管部门的许可,固执的李书福还是在临海市征地850亩,打着造摩托车的幌子,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他的哥哥都说他是在赌命。的确,如果最终拿不到汽车生产权,数亿元的投资都将付诸东流。

    开弓没有回头箭。李书福一次次到北京,奔走呼号;一次次到国家生产主管部门,阐明自己的观点,他情真意切地说:“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可壮士断腕般的豪情并没有融化国家政策的铁板。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李书福的梦想柳暗花明,某部下属的四川一家生产小客车的企业濒临倒闭,于是经过多方努力,吉利与之合作成功。对方以目录、生产权、部分设备等折价入股,吉利投资1400万元,成立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公司。李书福又靠“借腹生子”终于拿到了小客车、面包车的生产权。

    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李书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中国最便宜的"电喷车",其优越的性能价格比,得到了众多家庭购车者的关注,市场需求渐旺。

2000年,李书福在宁波投资7亿多元,征地1000亩,建立吉利美日工业园,加上此前建立的临海基地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

    2001年11月9日,吉利集团生产的JL6360轻型客车在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上终于榜上有名;2001年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真正实现了从生产两厢轻型客车到生产三厢轿车的跨越。这标志着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正规军,吉利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惟一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同样,在没有红头文件许可下,李书福创办了“浙江经济管理学院”,并又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近10年来,吉利集团经历了向高校“买”人才,投资千万元请高校代培人才,直到投资上亿元自己办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三部曲”。实践证明,3年前吉利集团投资1.2亿元创办的吉利教育中心,是企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最佳选择。

    创新之路:无处不在

    吉利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观念上。李书福认为,中国汽车的价格是畸形的,贵得出奇。作为发展中国家,同国外相比,我们吃的、穿的和用的,几乎没有一样比别人的贵,只有汽车是个例外。意大利人年收入可买两三辆车,而在中国,五年省吃俭用也买不下一辆车。这个问题不仅值得反思,而且孕育着发展的机会。汽车说起来复杂,其实就是个机电一体化。如果规模小一点的厂,能生产出大企业生产不出来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汽车,就一定会受到市场的追捧,就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吉利的实力显然没法与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全面对抗,那么还不如先走一步占据他们最没有竞争力的低端市常于是李书福就提出这样一个制造理念:建造一个适度规模的汽车生产线,专门生产大汽车公司不愿生产、而又是国内普通百姓实现汽车梦迫切需要的那种轿车。也就是说,让他们少花钱,就能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轿车。吉利当时就提出设计4万元左右的轿车,而且还要有空调、音响,功能齐全、性能良好、造型美观。吉利当前的目标是让大多数工薪阶层能够用一年收入买1辆车,带领中国老百姓早日走入轿车消费时代。

    其次,吉利的创新还体现在成本控制上。

    第一,控制合理的投资成本。李书福在考察国内外汽车集团时,从中总结出不少有益的东西。比如,他发现这些财大气粗的大集团,往往都是强调轿车要大规模生产,这种大投入的搞法,又往往与市场营销情况不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规模与规模经济的矛盾,结果往往是投入上百个亿建成几十万辆生产能力的汽车加工厂,而最终一年才销售出几万辆,无疑增加了制造成本。根据销售量建厂,汽车制造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大机遇。李书福认为吉利集团的宁波基地15万辆的生产规模总共投资虽然才7亿多元,但并不比那些投资上百亿元的大型生产厂逊色。

    第二,实现零部件本地化。浙江省是全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一汽、东风和上汽等许多配件生产和供应,都是浙江供应的,这里有优良的配套件生产和供应环境。吉利集团之所以能在汽车制造行业中获得发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第三,运行成本低。

吉利作为一个大型民营企业,管理结构精巧,机构比较单一,没有历史积累问题,本身负担轻。良好的机制使其可以比较廉价地采购各种零部件,没有贪污和浪费,并保证了具体运作的有序、高效。

    吉利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最终取得了成功,靠的就是一种信念:想得到的东西就一定想方设法去得到,否则就会变成空想。李书福和他带领下的吉利人也从吉利创业的经历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类文明来源于社会实践,吉利要主动地站在真理一边,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收购沃尔沃交易完成后,沃尔沃轿车的总部仍然设在瑞典哥德堡,在新的董事会指导下,沃尔沃轿车的管理团队将全权负责沃尔沃轿车的日常运营。

    被吉利收归旗下的沃尔沃汽车,它的中国工厂将落户哪里?北京、天津、成都等地为了留住沃尔沃,曾上演过抢亲大戏。有媒体报道,签约仪式后,李书福表示项目将落户北京,产能规划为30万台,但起动时间还未明确。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00年初就看中了高贵的公主沃尔沃,多年的夙愿昨天终于变为现实。

    

  • 上一篇资讯:
  •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Copyright◎2010-2020 All Resrved 版权所有 台州起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浙ICP备14009569号
    地址:浙江台州椒江君悦大厦A幢602室(星星广场对面) 电话:0576-89066171 
    邮 编:318000 邮箱:qic0303@163.com 网址:http://www.17qic.com